港股恒指「黑期」為什麼被形容為「黑」?一文剖析黑期指數本質

每當金融市場有大事發生,在港股開市前,傳媒除了會引用恒指夜期預託證券走勢外,偶爾會提及「黑期」。黑期是以恒生指數為追蹤標的,由境外經紀商擔任交易對手的CFD金融衍生工具。雖然黑期一詞名稱帶有「黑市」色彩,究竟這類金融產品本身是不是非法工具?本文剖析恒指黑期的運作機制及參考價值。

港股|什麼是恒指「黑期」?

市場所謂的「黑期」約在2000年代中期由海外券商推出,是香港投資者對所有非交易所交易期貨的統稱,特別是指追蹤恒生指數的場外(OTC)金融衍生工具,即「差價合約」(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FD)。

差價合約是一種「對賭」性質的交易方式,允許投資者直接與莊家(即經紀商)針對恒指的升跌進行投機交易。由於在這些經紀商平台推出的恒指CFD產品不受香港證監會直接監管,一旦發生交易糾紛或交易商破產,投資者將無法獲得香港法律保障,帶有「黑市」的意味,故又稱「黑市期指」,簡稱黑期。

值得留意的是在部分市場,經過嚴格監管的金融機構是可以合法地向零售投資者提供CFD交易(需滿足槓桿限制、負餘額保護、風險揭示等多項投資者保護措施),但香港則禁止零售CFD交易,恒指公司亦明言未授權相關的海外莊家使用其指數產品。

投委會旗下錢家有道網站列明,任何人在本港經營黑市期指買賣,均屬違法,違例者可被檢控。至於其中一個以新加坡為亞太基地的恒指黑期主要莊家早年在接受本地傳媒訪問時表示,公司不會主動於其他國家地區推廣,但若果香港投資者主找到他們平台,則會接受開戶,因為這是投資者的個人選擇。

值得留意的是,大量數據和市場分析顯示,絕大多數零售投資者在差價合約 (CFD) 交易中最終是虧損的,例如有2間大型CFD經紀商券商披露其平台上分別高達71%及81.1%的散戶在交易CFD時虧損 。

恒指黑期與恒指期貨的差異

港交所的恒指期貨屬場內集中交易產品,提供更高透明度、統一結算及投資者保障,交易所充當中央對手方(CCP),確保所有交易指令得到匹配和執行,從而消除了個體交易者之間的交易對手風險,至於經紀商在此僅扮演中介的角色。

相反,在恒指黑期的CFD模式下,雖然交易時間更靈活、槓桿更高、入場門檻更低,但投資者是直接與經紀商進行交易。經紀商同時扮演著「莊家」(Market Maker)和交易對手方的雙重角色。

恒指黑期在這種情況下交易意味著經紀商自行提供報價和流動性,而當投資者獲利時,經紀商往往處於虧損狀態,其成本結構和風險管理均由平台自定,投資者需額外留意平台監管資質及交易細則。特別是恒指黑期交易發生在香港證監會的管轄範圍之外,經紀商多為境外實體,一旦相關公司拖欠款項,投資者也可能無從追討或索償。

恒指期貨的交易成本主要為佣金和交易所費用,而恒指黑期交易即使宣稱免收佣金,但因為其費用已內含在買賣點差(Spread)中,屬容易被忽視的隱性成本。

恒指黑期對港股開市情況有預示作用嗎?

恒指黑期與恒指夜期一樣,有時會被投資者用作前瞻翌日港股市況。例如2022年3月,美國證交會將部分中概股列入有退市風險的「預定摘牌名單」,在本地券商於開市前發布的報告中提到,黑期在香港凌晨時分再跌超過400點,預期恒指開市受壓。

同時週末黑期市場的走勢通常被視為一個先行指標,用以預測周香港股市開盤的方向。例如,在2025年4月首個週末,恒指黑期較上周五現貨市場收盤價低開超過1,400點,反映了市場對周開市的悲觀情緒。

不過有財經專欄作家到,夜期或黑期的交易量遠低於正常交易時段,代表性不足,難以代表指數翌日開盤時表現,投資者不應過分解讀夜期或黑期走勢。

更多投資資訊|拆解納指ETF無論遠近跑贏基金經理之迷︰別嘗試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