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fe 2025年市場展望:在特朗普經濟學2.0和創新浪潮中蓬勃發展

重點摘要

  • 2024年展現出驚人的韌性,打破衰退憂慮,為各類資產帶來強勁回報。
  • 然而,隨著特朗普連任及其後續政策轉變帶來機遇與不確定性,投資者應為2025年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做好準備。
  • 儘管前路可能顛簸,我們仍鼓勵投資者保持投資。聯儲局的靈活性和迅速應對不斷變化環境的能力,加上持續的人工智能革命,預計將支持經濟持續增長並創造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同時,投資組合多元化仍然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時增強其韌性的關鍵。

出人意料的韌性2024年

回顧2024年,過去一年的表現超出許多預期。2024年初,部分經濟學家正為美國可能出現衰退做準備。然而,我們採取了更樂觀的立場,確信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增加的投資將成為重要的增長動力。即便如此,美國經濟的韌性仍超出預期。消費支出保持強勁,通脹如預期放緩,聯儲局開始轉向降息。

結果如何?各類資產都經歷了一個非常出色的年度。環球股市錄得可觀升幅,MSCI明晟全球指數回報率達+17.5%。在強勁的企業盈利和科技創新突破的推動下,以標普500為代表的美股領先上升+25.0%。即使面對經濟逆風,以MSCI明晟中國指數衡量的中國股市仍強勁反彈+19.4%。

不僅是股市表現亮眼。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下,投資者尋求避險資產,黃金上漲+26.7%。環球債券錄得溫和回報+3.4%。儘管聯儲局開始減息,但在特朗普連任後,長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走高。同時,比特幣在監管變化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推動下,飆升驚人的+122.5%。

這是一個豐厚回報的年度,不僅獎勵了持續投資的投資者,更獎勵了在各類資產中進行策略性多元化配置的投資者。

2025年:四大市場趨勢

踏入2025年,投資環境正在轉變。我們認為四個關鍵趨勢及其相互作用將對市場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 特朗普經濟學2.0:特朗普時代政策的回歸將如何影響美國增長和通脹?全球可能出現什麼連鎖反應?
  • 聯儲局行動:聯儲局是否會維持寬鬆立場,還是經濟變化會促使其改變方向?
  • 中國政策和風險:面對貿易關稅等外部風險,中國政策制定者是否會採取激進寬鬆措施刺激增長,還是會採取更謹慎的方針?
  • 持續的人工智能投資浪潮:人工智能的持續進步是否會繼續推動增長,還是可能在監管和採用方面出現新的障礙?

以下各節將深入探討這些因素及其影響。

特朗普經濟學2.0 – 對經濟和市場的雙重影響

投資者密切關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經濟政策。隨著特朗普再次執政四年,共和黨同時控制國會兩院,這次實施其政策議程預計將更為順暢。

下表概述了主要潛在政策措施及其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的預期影響。

貿易政策:在特朗普新任期內,更多貿易關稅和摩擦幾乎是必然的,儘管具體細節仍不確定。擬議措施包括10-20%的普遍關稅、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甚至對遠離美元的國家徵收100%關稅。這些提議突顯了特朗普在貿易方面的廣泛且激進立場。

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低,因為美國繼續使用關稅作為工具來遏制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並鼓勵供應鏈多元化。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可能再上調20個百分點,非消費品可能面臨更高稅率。

然而,對所有進口商品實施統一關稅的可能性較低。在第一任期內,特朗普更多地將大膽的關稅提議用作談判策略,而非具體政策措施。10%統一關稅的言論更可能是為了促使貿易夥伴重返談判桌,而非表明堅定實施的意圖。

關稅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

使2025年美國GDP增長減少0.6%(2025年美國GDP基準增長預測為2.2%)

使2025年全球GDP增長減少0.3%(2025年全球GDP基準增長預測為3.2%)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截至2024年11月6日。

移民限制:特朗普嚴格的移民政策提議是另一個重要關注點,可能比財政政策變化更早生效。這些政策可能通過減少勞動力對美國GDP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通脹影響較為不確定;大規模驅逐出境可能縮減勞動力,增加對剩餘工人的需求,可能推高工資和通脹。

減稅和放寬監管:儘管貿易政策和移民帶來增長隱憂,但減稅和放寬監管可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刺激。減稅和放寬監管的組合可能提振美國的投資者信心,推動更高的投資和消費。

影響:總的來說,特朗普的潛在政策對經濟和通脹均存在上行和下行風險,為預測增添重大不確定性。整個2025年,有關特朗普政策的新聞將可能主導頭條並影響市場情緒,導致市場比2024年更為波動。

聯儲局行動 – 「聯儲局保護傘」仍在

由於特朗普的潛在政策可能推高通脹,關鍵問題在於聯儲局將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預期。

2018年,當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時,聯儲局並未直接對關稅作出反應。決策者表示願意「透視」關稅引起的暫時性通脹飆升,將其視為一次性變化而非持續性壓力。對於2025年,我們預期聯儲局將對關稅導致的通脹採取類似立場。

需要強調的是,減息步伐放緩並不意味著聯儲局正轉向加息。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將當前情況比喻為「在霧夜開車…你需要減速」。在2024年12月的FOMC會議上,聯儲局的點陣圖顯示2025年還將有兩次25個基點的降息。展望2025年,我們預計聯儲局可能在年中再降息一次,然後暫停以評估2025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和政策變化影響。

影響:聯儲局再次加息的門檻非常高。我們對聯儲局的靈活性和迅速應對變化環境的能力保持信心,正如其在2024年第四季度所展現的那樣。如果2025年出現任何經濟放緩,聯儲局已做好準備迅速採取行動支持增長。

中國 – 應對內外挑戰

中國繼續在多個方面應對結構性挑戰:地方政府債務上升、房地產市場低迷、人口老齡化,以及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疲弱。2024年一個顯著的轉變是中央政府似乎認識到增長放緩已達到他們無法再容忍的程度。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威脅加徵關稅,普遍共識認為這些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很可能會實施。

話雖如此,目前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情緒可能過於悲觀。在關稅方面,中國政策制定者似乎已做好準備,有報導指出已準備好應對特朗普舉措的策略。

影響:預計中國政府在2025年將大力依賴財政和貨幣措施來穩定經濟。雖然挑戰依然存在,但中國積極的立場和採取果斷行動的準備可能有助於緩解逆風並為穩定奠定基礎。

人工智能發展 – 資本支出維持強勁

根據貝萊德的分析,人工智能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建設期:奠定基本基礎設施。
採用期: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變得更加完善和廣泛使用而加速。
轉型期:實現人工智能的全部潛力,提高生產力並出現全新的商業模式。

目前,我們正處於建設期,投資規模反映了這一點。企業正在投入資源建設數據中心、改善電力系統和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僅人工智能相關數據中心的支出在2024年就達到2,200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50%。展望未來,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飆升至接近8,000億美元,幾乎是2023年水平的四倍。

影響:人工智能繼續鞏固其作為變革性大趨勢的地位,遠不止是短暫的炒作。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採用和創新方面的持續投資,有望在全球貿易戰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潛在逆風下,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結構性支持。這說明了為什麼投資者應該在貿易摩擦可能引起波動的情況下仍保持投資。

2025年主要風險

在投資環境中航行需要敏銳意識潛在風險。以下是我們在邁向2025年時密切關注的三大風險:

1.美中貿易戰升級為金融戰


低概率,高影響

關鍵觸發因素:新關稅、資本流動限制或技術貿易禁令

美中雙邊關係仍然動盪不穩,兩國在貿易、技術、台灣和許多其他問題上的分歧日益加劇。特朗普威脅要實施全面關稅導致關係持續惡化。

雖然金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已預期兩國之間的貿易衝突,但從貿易戰升級為貨幣或金融戰的可能性是一個潛在的變數。這種情況可能涉及將金融系統武器化,帶來嚴重影響。

2.美國政府財政失誤

低概率,高影響

關鍵觸發因素:政府過度支出、無法控制財政赤字、投資者對美國國債失去信心

美國政府不斷攀升的債務構成重大的長期經濟風險。隨著債務膨脹,投資者可能要求更高的美國債券回報,實際上提高了整個經濟的借貸成本。這可能抑制經濟增長,並使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活動變得更加昂貴。雖然目前不是緊急危機,但這個問題需要謹慎監控和負責任的財政政策以防止未來的經濟後果。

3.美股估值高企和集中度

高概率,低影響

關鍵觸發因素:科技巨頭盈利低於預期、人工智能投資放緩的證據

以許多標準來看,美股相對昂貴。舉例來說,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 Shiller CAPE 比率,也稱為週期性調整市盈率,其計算方式是將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現價除以其通膨調整後盈餘的 10 年移動平均值。該指標目前為 37 倍,與 2022 年初的價格一樣昂貴,僅次於 1999 年的峰值。

某些行業的估值偏高,尤其是科技行業,如果盈利增長預期減弱,可能會導致大幅修正。擁擠的交易和過度槓桿的頭寸可能會在壓力期間放大拋售。

結論:

展望 2025 年,在川普總統連任之後的政策轉變推動下,市場波動性預計將會上升。然而,對於願意適應和堅守方向的投資者來說,這種不斷變化的形勢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由於聯儲局採取因應政策,加上人工智能的轉型成長,經濟擴張的基礎依然穩固。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將是您在把握市場趨勢演變所帶來的機遇的同時,又能駕馭不確定因素的關鍵。

深入了解我們的頂級主題和策略,讓你的投資組合在 2025 年取得成功。閱讀更多資訊: 2025 年的五大投資主題 

本文僅供參考,不應視為財務建議。本文無意推銷任何特定投資,也無意提供或建議買賣任何特定證券。所有形式的投資都有風險,包括損失全部投資金額的風險。過去的回報並不保證未來的表現。投資者應考慮自身情況。此處包含的資訊並不構成從事任何投資活動的要約、任何招攬、邀請或建議。本文章內容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