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入門|有錢人的遊戲:私募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有何別?

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與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聽上去神秘莫測,香港零售投資者在聽到重大金融新聞提及這類基金時往往摸不著頭腦,本文深入剖析這兩種基金的投資邏輯、特點及差異,加深讀者金融知識。

什麼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是指採用非公開募集方式向企業投資者或超高淨值人士籌集資金的基金,在香港只限擁有專業投資者(professional investor)資格的投資者入場,入場金額最少100萬美元(780萬港元),投資的項目可以包括公開及私人公司股權。

私募基金的相反是「公募基金」(Publicly Offered Fund),亦可稱為「共同基金」,向非特定的投資者公開募集資金。由於公募基金面向普通大眾投資者,一般情況下入場門檻較低,但受到較嚴格的監管,投資範圍和操作都有較多限制,例如需要定期對外披露詳細的投資組合資訊,能夠採用的投資策略相對保守和標準化。

什麼是私募股權基金?

從廣義而言,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PE Fund)主要專注於投資非上市公司的股權,相關股份沒有在股票交易所報價或交易,而私募股權基金透過為被投資公司提供資金支持、改善公司運營和管理、推動公司上市或被併購等方法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更多基金相關文章】每月收息產品比較|派息基金vs債券基金分別係邊?點樣揀好?

私募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有什麼分別?

兩者同樣採用非公開募集資金的基金,僅面向企業投資者或超高淨值人士,簡而言之即有錢人的玩意。不過數以百萬元計的超高門檻並非基金公司故意為難,而是基於私募類型基金的特殊性質:投資者承擔更高的風險、較低的資產流動性、較長時間的資金鎖定期以獲取較高的回報,所以對象必須是實力雄厚的投資者。

私募基金的投資範圍較廣,可以包括公開交易的股票、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權,不過私募股權基金則主要專注於投資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所以有市場人士會視私募股權基金為私募基金的其中一個細分類。

至於私募基金的其他類型尚包括專門投資初創企業的天使投資基金/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全盤接管改造企業的槓桿併購基金(Leveraged Buy-Out)、介於股權與債權之間夾層融資基金(Mezzanine Fund)、專門投資即將上市企業Pre IPO基金等。

香港私募基金市場情況

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香港私募基金管理的資本額位列亞洲第二,截至2024年上半年超過2,339億美元,反映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私募基金中心的地位。

為進一步推動私募市場的發展,港府計劃優化私募基金的稅務優惠,包括拓寬基金定義、擴展合資格資產類別,及優化執行安排等。當中包括便利私募基金分發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合資格私募基金分發的附帶權益,即與投資表現掛鈎的績效回報,可獲利得稅及薪俸稅寬免。

財庫局建議從執行及相關細節入手優化寬免安排,包括只保留稅務局的監察角色,無須再經香港金融管理局首輪認證、拓寬附帶權益合資格支付人至同一集團的密切相關實體,及取消門檻回報率(hurdle rate)要求等。

【更多基金相關文章】自制旅行基金|2024無痛儲錢買機票方法 每季旅行不是夢

亞太區著名私募基金投資案例

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

高瓴資本是亞洲地區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由張磊於2005年創立,規模由最初的2000萬美元發展至高峰期數以百億美元,專注投資於生物醫藥、消費、TMT互聯網及企業服務4大領域。

標誌性投資案例是高瓴資本在2010年以3億美元投資京東,至四年後京東赴美IPO時,高瓴資本持股價值達39億美元。

太盟投資(PAG)

太盟由單偉建、Chris Gradel(高天樂)與Jon Paul Toppino所創辦,截至2021年底,太盟投資的私募股權資產管理規模達170億美元,在地域分佈上有約半數集中在大中華區。成功例子包括在2013年投資騰訊音樂前身的中國音樂集團,初始成本僅1,370萬美元,最終套現26.07億美元。

基滙資本(Gaw Capital)

成立於2005年的基滙資本主要通過翻新和重新定位亞太區的房地產,藉住提升物業價值為投資者帶來回報,並活躍在香港樓市,包括收購領展大批商場並納入”民坊”(People’s Place)品牌,以社區商場模式經營,以及太古城中心商廈。

【更多基金相關文章】如何從美股13F報告看AI熱潮 善用免費工具找出著名科技基金動向

投資私募基金的風險

私募風險風險描述
流動性風險資金長期鎖定,難以提前退出
投資風險項目失敗,本金損失風險
估值風險難以準確評估投資價值

流動性風險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都會設有長達數年的資金鎖定期,在此期間投資者無法提前贖回或轉讓份額。即使到了可以退出的時候,由於私募基金缺乏像股票那樣的公開交易市場,投資者往往很難找到合適的買家,退出時機的把握也相當困難。

本金虧損

私募基金可能因為投資項目失敗、市場環境惡化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虧損。更要注意的是,部分私募基金會使用槓桿來放大收益,這種做法雖然可能帶來更高回報,但同時也會放大虧損,甚至可能需要投資者追加投資。

估值難題

私募基金的估值問題也是一大風險源。由於缺乏市場參考價格,基金持有資產的估值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特別是在投資非上市公司時,估值方法的選擇和參數的確定都可能影響估值結果。即使前期估值理想,後續融資時也可能面臨估值下調的風險,導致整體收益不及預期。

本文僅供參考,不應視為財務建議。本文無意推銷任何特定投資,也無意提供或建議買賣任何特定證券。所有形式的投資都有風險,包括損失全部投資金額的風險。過去的回報並不保證未來的表現。投資者應考慮自身情況。此處包含的資訊並不構成從事任何投資活動的要約、任何招攬、邀請或建議。本文章內容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