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入門|年均21間港股公司私有化 咁做有乜好處?

港交所平均每年有21間上市公司私有化(英文Privatization)退市,但以金額計,去年私有化的16間港股公司市值達1,226億元,多過IPO集資金額。控股股東或外部投資者買斷公眾股份並取消企業在交易所上市地位的私有化行動理由及好處,以數個經典的私有化成功及失敗案例。

什麼是私有化?

在股票市場的私有化(Privatization)是指一間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即大股東)或第三方(其他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收購所有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使公司退出證券交易所,轉為私人持有。

在港交所的上市企業大多通過協議安排(Scheme of Arrangement,SOA)或全面收購(General Offer,GO)達成私有化的目標,前者是許多在百慕達或開曼群島等離岸司法管轄區註冊的公司採用的主要方式。

私有化過程通常需數月完成,涉及股東會議、法院審批和監管機構(如證監會)的監督。若公司註冊地為開曼群島或百慕達等離岸地區,還需遵守當地法律。

投資入門攻略|月供股票、智能投資組合、「儲蓄保險」 哪樣較適合我?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理由和好處

  • 專注長線目標
    投資者/分析師往往以短期(季度或半年)業績量度企業情況,對經營產生壓力,私有化可以擺脫外部股東的短期審視及公眾的輿論監督,令管理層可以專注於長期的戰略目標、非核心業務的重組,或進行高風險的轉型投資
  • 降低開支
    企業維持上市地位需要每年支付為數不少的固定支出,例如監管報告費用、資訊披露成本及交易所年費等,私有化後可以免卻相關成本
  • 折扣價/低估值收購
    當股價長期低於管理層認定的內在價值時,例如股價低於NAV,私有化允許控股股東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回購資產。
    例如阿里巴巴集團曾經在2007年將B2B業務(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單獨在香港上市,發行價為13.5港元,募資約130億港元,但由於B2B業務增長乏力、股價長期低迷,阿里巴巴遂於2012年以IPO發行價相同的13.5元私有化上市部份。
    從港交所退市後,阿里巴巴集團整體在2014年轉向美國紐交所上市,至2019年上市規則改革後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阿里巴巴於2019年重返香港上市,股票編號9988
  • 保持商業機密性
    私人公司無需公開披露敏感的財務或業務細節,有助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
  • 為小股東提供溢價退場機會
    通常私有化的公司交投都較為稀疏,而收購價通常會比市價有顯著溢價,為小股東提供一個套現離場的機會

更多股票投資入門概念:碎股合股供股拆股牛市熊市換手率黑期夜期預託証券發鈔銀行新手股民常見問題

港股近年大額私有化案例

  • ESR(退市前編號:1821)2025年私有化|交易總值552億元
    國際物流與不動產資產龍頭ESR股價由高位大跌6成後,ESR創辦人與國際知名金融機構聯手組成財團在2024年底以每股13元收購所有流通股,總股權估值71億美元(552億港元),折合每股現金作價較停牌前溢價達55.7%,最終在2025年6月13日獲法院批准並通過特別股東大會,同年7月在港交所正式撤銷上市地位

    提出私有化一方對外表示,ESR必須成功轉型為輕資產平台,重新專注於新經濟領域,簡化目前的投資組合並分拆非核心資產及優化其資產負債表,但策略可能造成巨大的短期獲利波動,認為策略轉型最好在私人環境下進行,以避免公開市場的短期壓力及上市規則的限制
  • 會德豐(退市前編號:20)2020年私有化|交易總值480億元
    會德豐股價一直低於資產淨值,主因是存在母公司折讓,大股東吳光正家族在2020年提出股票加現金混合交割的私有化方案:會德豐小股東每持有1股會德豐,可獲得1股九倉(4)、1股九龍倉置業(1997)及12元現金,總作價約為每股71.9元,較停牌前的47.25港元溢價約52%。
    會德豐管理層表示私有化能更好釋放底層資產價值,釋放股東價值,有助九倉及九置在不同市況下獨立發展,亦令持股結構更透明,提升未來流通性及分紅能力。最終超過99%獨立股東高票通過私有化方案,會德豐於同年7月完成私有化退市,結束超過半世紀的上市歷程
  • 百麗國際(退市前編號:188)2017年私有化|交易總額531億元
    受網購興起衝擊及消費者品味變化等因素影響,曾經有「鞋王」之稱百麗鞋類業務自2014年起連續13個季度同店銷售下滑,利潤自2016年起明顯萎縮。
    高瓴資本牽頭,百麗國際執行董事于武及盛放參與的財團在2017年4月提出以每股6.3港元現金收購所有流通股,較停牌前收盤價5.27港元溢價約19.5%,總估值為531億元。私有化最終在同年7月法庭批准生效。

私有化失敗例子

上市公司私有化不乏失敗案例,原因之一是很多私有化提案的價格相較於公司資產淨值折讓過大,令獨立股東難以接受;同時過往許多港股私有化提案需經「數人頭」(出席私有化表決的獨立股東大多數通過)及投票雙重要求,而「數人頭」往往成為私有化失敗的原因。

  • 2025年迪生創建私有化失敗
    2025年4月迪生創建(113)大股東潘廸生提出以作價每股7.2元私有化,較當時市價有逾五成溢價,但仍低於公司去年每股資產淨值9.05元,且公司持有大量現金,令部分股東投下反對票。
    最終於2025年7月18日舉行的法院會議上,反對票達10.16%,未能滿足私有化條件,而迪生創建復牌後股價急瀉近三成。
  • 2014年新世界中國私有化失敗
    2014年3月,新世界發展(017)提出以協議安排方式,出價每股6.8港元收購新世界中國,因「數人頭」制度,小股東雖只持少量股份(0.16%股份),但人數多於贊成人數(66%反對),方案最終被否決。
    新世界發展事隔兩年提出以全面要約方案向獨立股東公開提出收購,條件是收購達90%股份以上即可啟動強制收購,無需通過「數人頭」,同時私有化價格較前次提高約15%,最終成功私有化新世界中國。

更多金融行業專門名詞解釋:永續債券巨災債券平均成本法私募基金貨幣基金長壽風險馬太效應

本文僅供參考,不應視為財務建議。本文無意推銷任何特定投資,也無意提供或建議買賣任何特定證券。所有形式的投資都有風險,包括損失全部投資金額的風險。過去的回報並不保證未來的表現。投資者應考慮自身情況。此處包含的資訊並不構成從事任何投資活動的要約、任何招攬、邀請或建議。本文章內容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